中国社会报《殡葬周刊》记者 储慧静 现场报道 3月27日,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及上海(线上)两地举行。本届论坛将死亡话题延展到衰老领域,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,碰撞出更多新思想、新观念,共同探讨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。
原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,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,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处处长曹洪峰等出席论坛,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,CCTV主持人、作家敬一丹,北京中坤投资集团、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及来自医学、社会学、伦理学、生死学、传播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。医疗、殡葬等行业从业者,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网上报名公众来到论坛主会场,近4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论坛直播。
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,福寿园国际集团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,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、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。
论坛发布了《北大清明论坛共识》:
“人固有一老,也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重如泰山者,人格流芳,化作永恒。
1、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
衰老与死亡无法回避,但在何种境遇与体验中走向末日却是可以选择的。美而温馨的死比冰冷隔绝的死更加人道;自然优美、设计雅致的墓园远比奢华无度、千篇一律的水泥坟头更加人性而美好。
2、死亡的遐思可以更暖
死亡的过程和方式几何,这些事情对于未死的人来说都只能是想象。但是,安详离世的人们,关于身后的遐思都不会是恐怖的、黯淡的、痛苦的、惩罚的、孤独无依的,而是自然的、温暖的、悲壮的、神圣的、富有意义的。
3、信念让死亡充满力量
面对衰老与死亡,抱持怎样的观念和信仰至关重要。常怀希望和梦想,是化解死亡恐惧与忧伤的良药。人世间,有些事情比死亡更加重要,宁死也要完成,宁死也要承受。让我们常怀超越生死的希冀,信仰永驻心头!”
(成都燃灯寺公墓整理)